“蘑菇”里吃出来的真相: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 2019-03-27 13:51:46
  • 1,592 次阅读
  • 稿源:天马行空

“蘑菇”里吃出来的真相: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造就Talk的编辑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长久以来,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一直在思考一个令人不安的概念,即固定的自我是一种幻觉。现在,神经科学家认为,他们可以证明这件事,或者至少能够在“迷幻蘑菇”精神活性成分裸盖菇素的帮助下,让我们一窥真相。

如今,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这种药物的转化力量,以帮助人们戒除烟瘾;减少暴力犯罪;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激发持久的精神顿悟(特别是跟冥想或沉思训练相结合)。

关于裸盖菇素的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它们的规模往往很小,而且依赖于愿意服用药物的志愿者,也就是说,这些人需要对新奇的体验持开放态度。不过,在这个焦虑泛滥的时代,这样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裸盖菇素似乎能够让一些人以另类视角看待现实,在这种视角中,他们能够摆脱个体意识的局限,敞开怀抱接受一种相互连接、和光同尘的感觉。这些体验并不是暂时的,而是具有转化性的心理影响。即便我们没有都跑去尝试迷幻蘑菇,但这些研究提供的见解让我们知道了,该如何最大程度地缓解痛苦和人际冲突,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蘑菇”里吃出来的真相: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这个蘑菇包含的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感知自己与这个蘑菇的关系。

在去年10月发表于《精神病药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75名受试者进行实验后得出结论称,裸盖菇素能给人带来迷幻体验,如果与冥想训练结合,将能产生长期的心理益处。受试者摄入的药物剂量越多,他们获得的积极心理效应在6个月后就越明显。该研究总结道:“在人际关系、感激心理、生命意义/目的、宽仁之心、生死观念、日常精神体验、宗教信仰和心理应对的纵向研究中,受试者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积极变化。”

与此同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去年7月公布了一项涉及神职人员和裸盖菇素的实验研究。他招募牧师、犹太教拉比、佛教禅宗僧侣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服用药物、冥想,并“记录内心体验”(他没有找到愿意参与实验的穆斯林或印度教神职人员)。这项研究将持续一年,因此结果尚未发表。但威廉姆斯去年7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已有神职人员报告称,他们感到跟自己的信仰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更加理解其他宗教信仰。“在这些超然的意识状态中,人们……似乎是达到了世界大同的觉悟层次。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拉比可以在自己的内心跟佛陀相遇。”威廉姆斯说道。

要了解迷幻蘑菇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必须首先探索大脑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意识的。

共同的幻梦

神经科学家阿尼尔·塞斯(Anil Seth)在TED演讲中说过,我们的存在意识——即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是由大脑创造出来的。他说,“此时此刻,你脑中的数十亿个神经元正在共同生成一种意识体验——那并非任意的意识体验,而是你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以及你身在其中的体验。”

然而,当你失去意识时,虽然你已感知不到自己,但你还是会继续存在。你不再参与现实,但你仍然活在世上。当你恢复意识时,你会缺少用来解释时间流逝的叙事。关于你人生经历的叙事只是你大脑机制的一种功能,并不是你的真实身份。

尽管如此,意识的幻觉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一种幻觉。按照塞斯的说法,当我们认同这种幻觉时,我们就称之为“现实”。在这个得到一致认同的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我们的故事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然而,我们还有其他方式来体验现实,你可能已经窥见它的门径,即便非常短暂。有时候,我们的意识会发生改变,自我的界线似乎变得不那么僵化死板,我们得以跟其他的人或物进行交流,就像在药物诱发的顿悟中那样——但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人们坠入爱河、进入冥想、徜徉大自然或是跟伟大思想进行碰撞时。

“蘑菇”里吃出来的真相: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哲学家艾伦·沃茨(Alan Watts)

哲学家艾伦·沃茨(Alan Watts)在《自我认识的禁忌》(The Book on the Taboo Against Knowing Who You Are)一书中写道,我们并不是栖身在孤独身躯中的个体,我们是生命连线上不断流动的线段。沃茨以及来自多个文化传统的神秘主义者、僧侣、诗人和哲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到悲伤和相互敌对,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自己跟其他人、跟世界其他部分是隔绝开来的。“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以及认为自己只是宇宙匆匆过客的感觉,跟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其他所有生物)的科学认知是恰好矛盾的。”沃茨在书中写道,“我们并不是‘走进’这个世界,而是从这个世界中走出来,就像一棵树上的树叶。”

看到生命存在的关联性和永恒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能够帮助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正试图找到办法,以触发沃茨所说的那种顿悟。药物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尤其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大脑是如何产生自我幻觉的。

关闭默认模式

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脑科学部门迷幻药物研究负责人、神经科学家罗宾·卡哈特-哈里斯(Robin Carhart-Harris)指出,正常的意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默认模式网络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脑区组成的网络,它扮演了认知交通枢纽的角色,负责整合和吸纳信息。顾名思义,它是我们头脑的一般性组织系统。卡哈特-哈里斯说,默认模式网络通过连接大脑的不同区域,“赋予认知连贯性”,它被认为是“自我的协调者”。

卡哈特-哈里斯和同事们在无意中发现了默认模式网络一个看起来很重要的功能。在研究大脑网络时,他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心,即当人们受到迷幻药物的影响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分析了裸盖菇素对脑电波波动以及血液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默认模式网络不再活跃时,似乎有另一个意识网络取而代之。

当一些受试者摄入裸盖菇素后,他们报告称,自己体验到了强烈的相互连接感,并且产生了灵性的、神奇的和超自然的感觉。

在替代模式中,大脑创造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它提供了有别于日常的感觉和体悟。在这种模式中,自我不再是叙事的主角。与此同时,针对血液流动和脑电波波动的扫描结果也显示,受试者的脑皮层区域之间形成了不同寻常、但有序且同步的新连接,就好像大脑在重组自己的网络。这让卡哈特-哈里斯设想,默认模式网络生成了一种人人都会有的感觉,即自己是一个个体,而这种感觉的强烈表现就是现实。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暂时关闭这部分大脑,或者让它处于“静音”状态。

自我的开关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拥有个人同一性的那种感觉被称为自我。自我是边界制造者和看守者,负责划分界线,区别你我。但正如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其1930年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中所指出,自我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对个人同一性的感知是会变化的——这种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从婴儿期过渡到成年期;它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并且可以借助特定的方法(比如冥想)来完成。

生活在社会中意味着生活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这是为了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需要自我来划分界线,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这些人可能把我们过多的善意或是过于开放的胸怀当成空子来钻。不过,让自我进入“静音”状态或许是一件好事。卡哈特-哈里斯指出,关闭默认模式会改变脑皮层区域之间的联系,并激活新的模式、新的感觉和新的想法,让我们“失去对自我叙事的抑制性影响,从而产生不受意识影响的见解”。

经历这种意识不受约束的状态,会带来持久的变化,即使在裸盖菇素的药力消失后也是如此。卡哈特-哈里斯解释称,对那些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来说,利用裸盖菇素来改变大脑活动,或许能让他们走出认知上的“死胡同”——在这些“死胡同”中,他们的默认模式会不断重复消极的想法和感受,陷入一种破坏性的循环。至于那些心理健康的人,了解替代意识提供的新颖视角也可以改善整体的健康状况。

Quartz网站撰稿人谢尔比·哈特曼(Shelby Hartman)在去年1月的文章中提到,研究人员对36名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了三项涉及裸盖菇素的实验,最终得到的数据显示,由药物诱发的短暂神秘体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受试者:他们在六个月后报告称,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好了,更愿意帮助和原谅别人,人际关系变得更亲近,并且产生了一种相互连接感。三分之二的受试者认为,服用裸盖菇素的经历非常有意义,以至于可以列入他们的人生前五大重要事件,有些人甚至把它跟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相提并论。研究人员认为,关于服药体验的记忆——或者拿嗑药者的话说,关于“幻游”的记忆——在药力消散很久之后,依然能对人产生影响。

“溶解”自我

心理学家把激进的转化体验定义为“量子变化”,有别于基于行为的增量变化。但是,这两者并不相互排斥。由裸盖菇素诱发的顿悟可以催生出新的热情、好奇心或惊奇感,从而触发行为上的改变或是新的兴趣,让人们想要去旅行、跳舞、沉思、冥想,并对自然、人或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同样地,并不存在一种神奇且影响深远的短暂体验,能够让在此之后的每一个时刻都变得轻松惬意,这就是为什么冥想练习者在坐下时可能体验到霞光绕身,但回到日常生活却仍然举步维艰。

“蘑菇”里吃出来的真相: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溶解”自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默认模式网络会恢复自己的职责,而我们也很难与替代性的意识状态保持连接。这样一来,一些人在服用药物后体验到的顿悟就提供了一种检验标准,我们可以在大脑的默认模式开启后,把它作为参照。正因为如此,神经科学家才会痴迷于寻找方法,试图将神秘体验与冥想练习以及其他形式的精神指引结合起来,以期带来持久的变化。

在佛教传统中,修炼者通过冥想来培养一种能同时察觉到不同模式的思维,他们能够驾驭相互连接的意识的两个层面,并感知到自我的存在。藏传佛教里把这种同时感知称为“基本理智”。

按照藏传佛教的一些理论,扩展对替代性意识形式的认知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奖赏,而是一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工具。顿悟在一开始可能是令人兴奋的,但那并不是重点——在顿悟了所有人就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体之后,你不必在屋顶呼喊;在“自我”唱起间离之歌时,也不必感到孤独。

一旦你感知到大脑在和你开玩笑,非凡的体验就会变得稀松平常,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就会变得平淡——然后,你就能真正放松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造就Talk的编辑们。

本文出自 虎嗅网 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1171.html

若有侵权,联系本站,即刻删除。

TAG:
喜欢 0

文章评论 (0)

表情

大眼 可爱 大笑 坏笑 害羞 发怒 折磨 快哭了 大哭 白眼 晕 流汗 困 腼腆 惊讶 憨笑 色 得意 骷髅 囧 睡觉 眨眼 亲亲 疑问 闭嘴 难过 淡定 抗议 鄙视 猪头